中文  |   English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要闻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扫一扫关注Xmech公众号
  • 0571-87952286
  • htw@zju.edu.cn, peizhao@zju.edu.cn
  •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第十二教学楼
“善于合作 精进不休” —— 关慰勉 2019交叉力学之星鼓励奖获得者
浏览量:1221 分享到:

颁奖词:“电极烧蚀问题就像电弧风洞吹出来的风那样难以琢磨,然而关慰勉同学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没有设备,就自己画图,动手搭建;没有理论,就自己查阅,逐步推导。经过2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建立了电弧烧蚀基本研究条件,为深入开展29基地交叉力学中心的联合课题打下牢固基础。” —— 提名人 刘嘉斌老师


关慰勉,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2018级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生,在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弧烧蚀作用下电极材料烧蚀失效机理,获2019年交叉力学之星鼓励奖。



持之以恒

开始接触全新的课题和研究领域时,内心虽然有过动摇和怀疑,但关慰勉同学始终努力探索,相信耐心和恒心总会收获相应的回报,他始终保持入学时乐观向上的态度。在钻研课题、调研文献和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时常在心中告诫自己再多做一点,坚持下去,提升自我的同时,多去了解和学习别人的观点。

关慰勉提到,在刚开始接触电弧烧蚀的课题时,他坚持与老师多交流,在没有实验平台、需求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对课题具体实验条件和所需环境的充分调研后,依托中心的加工中心,他完成了实验平台的初步搭建。正是这种坚持先前的精神,助力他在电极烧蚀这个领域逐步前行。

精进不休

关慰勉最初接触电弧烧蚀这一现象时,他通过对电弧风洞地面考核的记录视频和资料的调研,认识到电极的烧蚀是流、固、热、力多场耦合下的复杂过程。带着对课题懵懂的理解,他不断前行,攻克一个个困难,不断加深对课题内容的理解。

在实验室环境中,复现电弧加热器的电极烧蚀场景具有一定的困难。在老师的指导下,关慰勉采取了相对运动的设计。期间从未接触过机械设计的他,在加工中心工程师的帮助下,通过阅读书本、查阅网上的相关资料,构建起了自身画图和设计能力的基础。

在电弧烧蚀装置v1.0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相关研究人员的交流合作,关慰勉设计并逐步搭建了基于平板电极的烧蚀装置v2.0,简化了电机样品由坯料至成品的机械加工工序和烧损电极在表征前的处理过程,可针对电弧电流、弧长、气氛、样品材料和表面状态等进行电极烧损行为的研究。


电弧烧蚀装置v2.0运动测试(左)及10 A燃弧测试(右)

结合已有的电弧烧蚀装置的实验,他对现有电弧烧蚀方面的理论模型进行整合,并选取“单向热物理模型”进行合理修正和增补,形成了适合电弧加热器的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过程中,他通过学习一维和多维传热过程,实现了对现有模型的参数合并,进而与实验结果相呼应。

单向电极传热烧蚀理论模型(a),(b);模型烧蚀率与试验对比(c),(d)

为了更直接地了解电弧加热器电极烧损失效的过程,2019年暑期,关慰勉前往位于绵阳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进行实习。实习过程中,关慰勉在现场参与协助了大功率电弧加热器的实验准备等过程,他意识到实际电弧加热器电极面临的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在高能量密度电弧热输入、表面高速气流剪切力等作用下,电极会以极快的速度烧损。之后关慰勉和张桓瑜结合实习心得对现有烧蚀平台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平台实现了长时铜与铜电极间的稳定燃弧过程,为后续分析烧蚀机理和筛选、优化电极材料打下了坚实基础。

善于合作

在科研生活中,关慰勉时常与课题组老师进行交流讨论,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在对现有结果进行分析,被老师们指出不足后,关慰勉能够迅速对后续工作重心加以调整,确保课题的稳步开展。对待科研,他坚持求真求是的探索精神,不仅在科研能力上有所提升,亦端正了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

由于课题内容的特殊性,在研究生初始阶段,关慰勉接触课题时,在机械设计、控制和电弧燃弧等方面基础薄弱。他通过向中心加工中心的楚猛工程师请教,学习三维建模软件和中心加工设备的基本操作,在与师傅们的交流求教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课题涉及的领域,他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研究人员保持联系,在文献调研汇总、实验平台的构建和现有体系的测试等方面,积极合作交流,保证了研究课题的稳步推进。

在生活中,关慰勉时常与课题组老师和同学们交流问题。他热心于课题组这个大集体,愿意为课题组更好的发展贡献力量,凝聚课题组不断团结奋进。在未来的科研探索中,他将秉持初心,始终前行,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天!